找到相关内容67篇,用时1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心理论之发达观

    在  心性说之方面,修行论,以充分之根据。  (二)心机论置重无意识的生命。心性论置重全部精神之  自体。  (三)心性论较生机论,少倾向于一层形而上学的可能性  。盖生机论,为染识、与阿赖耶 ...之方法,各方面尚多困难,但进行之趋向,亦不  不预定其方针。  吾人不肖,对于佛教心理论,尚未达发表意见之程度,  所以提出之问题亦不完全。关于全体的研究仅能建立大概之  方针,以为学问进程上之便利...

    木村泰贤着; 善长译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01470806.html
  • 宋代的译经润文官与佛教

    令西来梵僧及归国华僧将所持梵经并先奏具,封题进上(九九三)。【  注二五】对西来梵僧有精通梵语,翻译者都馆于传法院。人才与  梵典之集中  一六页  ,使得译经工作可以持续百年之久。  仁宗天圣...设立译经  三堂,并于太平兴国七年(九八二)完成译经院,专司译经。至神宗元  丰五年(一0八二)译经院废置为止,百年之间,译经不辍,共译成二  百五十九部,七百二十七卷梵经,仅次于唐代。【注一】。由此...

    黄启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24870930.html
  • 佛教偈颂——中国诗歌的奇葩

    未必能够得益。且佛法亦重文辞精美,否则,数千年中华文学,美文汗牛充栋,佛经何能独标一帜,吸引诸多文才横溢之大家哉?故今人若能在此处学习古人,两者再行结合,相得益彰,方尽古来真传,得中华文明精髓,真正...绝代。诗论词谈尚有古董市场随人光顾,差可快心焉。  余不敏,少年时即雅好诗词,尝拟学之习之,欲继古圣先贤绝学,以为后世张目。只恨才贫八斗,学乏五车,识浅见劣,纵有所言,亦不出人牙慧,难翻新意。虽然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3274534.html
  • 论晚明居士佛学的思想特质及其效应

    礼拜念诵,身心宴如者乎?且借念佛警绵,提参禅之怠;借参门洞彻,坚净土之归。适两相资,最为稳实。”②念佛非唯不碍参禅,且有益参禅证悟;参禅洞悟,更念佛净土。袁氏对晚明既狂且滥之禅弊的切实认识,正...由禅净并行到摄禅归净佛教禅宗强调授受传承,注重衣钵,而净土法门则较具弹性而圆通。明末清初,净土几成为佛教诸宗共通的实修范式。佛教居士居家学佛的在世角色,使授受传承印证悟往往成为虚谈,加之当时丛林宗门...

    陈永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45382053.html
  • 心锽

    因为心力和习惯各有偏重的缘故。   世间的万恶,无过于心乱。所以杀人放火之前,往往误在半醉,因为酒他的颠倒勇气。又世间的作恶,无过于引人心乱,使他颠倒。好比许多坑,有财利坑,有恋爱坑,又有文字坑,...有不觉、有到有不到呢?又可见心和身是两个物,合的。又如电和磨电机,也是合,磨就有,不磨就没有。电是电,机是机,还是两个物。更如水和浪,也是分而不分、不分而分的了。正在起用时,仿佛是一个,不...

    仁知居士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73086996.html
  • 《周易禅解》以禅解《易》的方法、特点、性质

    学术的著作呢?在智旭看来,简单界定以佛解《易》著作之性质,容易造成误解而妨碍众生认识真理,于是他在《周易禅解序》中又引用比喻来作更通俗易懂的解说:  侍者曰:“不然。若所解是《易》,则人将谓《易》...如其解释《小过》卦初六爻辞“飞鸟以凶”只说:“阴不中正,上应九四,宜下而反上者也,凶决不救矣。”从引文便发现,智旭在解《易》过程中对《易经》义例的把握和运用是非常地道的。  (二)援佛解易。这是...

    谢金良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92587047.html
  • 一座不容忽视的丰碑——试论中国佛教徒的科技成就

    袁景先提出从温江刘家濠开挖一渠,引金马河水灌温、双、新三县,将数万亩旱地改为水田。此举得到允肯,但官府无资,大朗即以为民兴利之心,登芒鞋,戴斗笠,背挎缘簿,一面勘测线路,察看地形,审度水势,绘制...“明六度以除四魔之调,调九候以疗风寒之疾,自利利人,不亦乎”为宗旨。一次乞食申,见施家主妇难产,“令先取少(羊)肉为羹,进竟,因气针之,须臾羊膜裹儿而出。”晋升平五年(361),于法开为穆帝司马聃...

    何明栋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544590913.html
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